如果有所謂後日常/新日常,它可能是甚麼意思?(上)

思兼
8 min readMar 11, 2018

--

(前言:這篇文基本上沒有嚴謹地查看理論,因為事忙但又想集中回應這有趣的「日常」。我只是大概記得時代比較久遠的動漫,可能只是憑著梗概歸納,但理論就是為被推翻而存在的,那就希望它只站穩一兩天吧。)

雙層結構的「日常」

我懷疑即使是「日常系」動畫本身,雙層結構都已經存在——差別在於「支持這日常維持的必要條件」是否顯性,亦即劇情有沒有突出「日常的支柱需要用力維持」——這維持的行為可以是社會的,也可以是個人(心理學)的、甚至是物質性的(第三種以往較少)。在典型的校園日常作品中(例如《けいおん!》或者《向陽素描》),「日常」的終結通常是畢業——它的作用有如審判日。隨著畢業日期臨近,「日常」感通常會越來越弱,角色人物會開始預期「畢業」的到臨,並作出不同的行動,例如以「友誼永固」等代償式行動去嘗試超越「畢業」,企圖與團體內的人維持穩定關係。換而言之,在校園日常作品中,「維持日常」的劇情通常越後越重要,從隱形變得明顯。

我認為典型日常系(即「永不完結的日常」)少之又少。「日常」脆弱,而且必然會流逝,才令「維持日常」變得攸關重要。《學園孤島》中,丈槍由紀的「退行式日常」是現實變成喪屍世界。她靠著心理防禦機制退行到「維持日常」,而其他人亦積極配合去不讓她接觸到真實。《小林家的女僕龍》則靠著對各條龍的過去「存而不問」(詳見康娜入住小林家時,小林所說的話),來維持著某種和諧的「空氣」。

所謂「後日常」與「新日常」,我認為就是「支持這日常維持的必要條件」的劇情表現越來越突出——亦即常說的「非日常中的日常」或「日常本身就是非日常」的表現。

「日常系」與「空氣系」對應的時空問題

某天晚上跟Altia、鏡花、加藤惠還聊到「日常系」與「空氣系」的稱呼問題。我懷疑為甚麼需要兩個詞形容,是因為我們難以捕捉「日常系」當中與眾不同的時空感覺

依循鏡花在《少女終末旅行》的宗教進路,極端而言「日常」並不需要「部室」這種固定的空間,而是需要與從外面空間隔絕(一如大部分日本動畫所暗示的,具一定ひきこもり的傾向)。為了隔絕,我們需要做不同儀式,只在這裡才做的儀式,去構成某種包圍場所的「光環」。

我在這裡斗膽分割:「日常系」針對既指時間規律(Routine),亦指在填滿這時間規律做著類似的事。「空氣系」針對在同樣地點,帶著同樣預期,做同樣的事所維持的大致和諧氣氛。我認為這也是「(後/新)日常系」搶過了「(後/新)空氣系」成為主流的原因:固定空間不再重要,空間差異化才最重要。空間差異化,如上文所述,製造了神聖時間(也就是光環所照之地盡皆日常)。如果這個說法成立,《學園孤島》就很難被稱為「(後/新)空氣系」。

這樣看來,為甚麼我一開始很難用單純的「日常」框架去理解《少女終末日記》就得到了解答。《少女終末日記》由於缺乏社會,也缺乏外敵,換句話說,這套動畫完全沒有「外部」:沒有找尋食物、道路這規律以外的,被社會所制約的事(除了他們餓死),無時無刻都在聊天,無時無刻都是「神聖時間」的日常——永不完結的「日常」,但放置在隨時坍塌的「現實」上。相比其他「日常系」,千都與尤莉連放學都不用。

現實生活中,這樣發生的話絕對是恐怖的。我記得《終物語》裡面戰場原黑儀講過:「絕對的羈絆想像起來非常恐怖的。所以我要你努力不讓我愛上別人。就算無法變成特別的人,仍可能成為誰心目中特別的人吧。」但反轉而言,如果世間都是敵意的,那「日常」可能是唯一的歸宿了。

暫論四套「應該不是日常」的動畫 :被擾亂的空氣

補充上節,我並不是認為「空氣系」這說法應該被摒棄;只是在日常語境中,形容某套動畫為「日常系」遠要比「空氣系」容易:皆因「空氣系」的多義性,它同時具備「輕」「社會行為動態裡的相對和諧」兩種特質。

「日常系」本身是非常獨特的裝配(assemblage):「日常」若可維持,它就需要相當程度的脫離現實——脫離現實的人物性格、脫離現實的社會環境。反過來講,從現實社會的重力中忽略、調節了甚麼,使日常可以成為溫室,就變成解讀「日常系/空氣系」社會性的關鍵進路。

我一直在想幾套動畫為甚麼不是日常:《不起眼女主角育成法》、《吹響吧上低音號》、《我家有個魚乾妹》以及《只要有妹妹就好了》 — — 上述四套動畫裡,都有一定篇幅的日常劇情。但他們又不是我們常說的「日常系」故事,那為甚麼不是「日常系」?在這些地方,貌似「日常」的劇情又有甚麼意義?

Old Game如果是典型日常系,New Game就鬆動著日常系的邊界。

在最近幾年比較多的同人遊戲社團故事裡,芳文社的《ステラのまほう》當然算「日常系」,芳文社把臉畫圓,是其中把「輕」表現出來的一環,而且《ステラのまほう》裡面最多都只是整個團體共同追趕Comiket死線。換而言之——整個社團都向著同一方向努力,互相砥礪進步。那麼就社團內部而言,動力也是和諧的。

然而《不起眼女主角育成法》,以及《吹響吧上低音號》兩套動畫裡面,兩套前半段故事的動態和諧崩壞,或稱為眾人對共同體的期望與想像不一致。那時候只會出現三個可能:一、共同體崩壞;二、共同體中眾人的和解;三、排斥造成「不和諧」的人。《不起眼女主角育成法》在動畫第二季開始鋪墊英梨梨的停滯,以及詩羽漸漸不能忍受朋也的猶豫不決;眾人的目標與期望漸漸不一致,最後導致共同體blessing software崩解。同樣,《吹響吧上低音號》在公投向全國大賽努力之後,整個共同體就面臨激烈的轉變,舊有頹廢、沒有鬥心的學姐學兄們逐漸離開社團,戰鬥格的社團於是形成。

俺の嫁:白川京

《只要有妹妹就好了》其實情況類似,共同體未崩解卻並非靠「動態和諧」維持,而是以「個別慾望的交織」而成,只是架構更為複雜。《只要有妹》最基底的那層是職業上的朋友社團。然而維持《只要有妹》的「日常」每人都有著明顯的個人動機。此作的看點與其說是「日常」;不如說大家都在某種迷惘狀態,透過維持「日常」去維持自己前進的動力——但同時,這樣維持的「日常」與各自私慾的掙扎落差的虐心的故事。

所以我看這套的時候,我想起的是《四重奏》。

相信觀眾其實留意到《只要有妹妹就好了》的團體是圍繞羽島伊月與可兒那由多二人展開。羽島伊月追趕著天才可兒那由多,不破春斗追趕著比他更為有才的羽島伊月,白川京追趕著有夢的眾人。「日常」在《只要有妹》只是表徵、只是手段:每個人在日常都好像很快樂,但卻暗湧處處。實質是對共同體內所有人都羨慕與妒忌其他人,共同體內的眾人徘徊在自我完善與自我憎恨之間的神奇團體。

《我家有個魚乾妹》則是主要因為在觀眾眼中,兄妹同居不可能成為「純日常」故事的預期。前人有太多少女遊戲,即使在動畫世界裡面,伏見司已經成功將兄妹同居「日常」扭轉到必然有愛情線的預期。因此這在完結前也很難以「日常」的角度視之。

在上述四套「應該不是日常」的動畫中,我嘗試提出的是:若要滿足「日常系」對和諧「空氣」的要求,它必然是觀眾已經熟悉這種語言(從小埋的例子可見),之後是團體中眾人對共同體的期望與想像基本一致(最好是一致地無方向,那就更接近「空氣系」所要求的「輕」。)反之,空氣若被擾亂,故事就再也不會輕鬆。

「空氣系」(如果我們只取它「輕」的語境),在此類動畫不停地尋找類型作品「如何維持日常」的心理、社會與物質邊界情況下,變重的故事會越來越多。因此在文中我才會提出「日常系」指涉力越來越強的原因。「空氣系」與「日常系」相比,前者寬泛而後者實在。如果我們要把「空氣系」概念化,除了日本談及「空氣」的論述要追回之外,還很可能要讀文化研究有關Affect的那一塊。事忙難以抽身,唯有將這偉大的工程留給後來的討論了。

(下篇將會討論《Blend S》、《搖曳露營》與《New Game!》(其實還有一套,年代久遠點的《加奈日記》)這三套與別不同的「日常」作品;以及將「日常」看成一種方法,倒轉來讀《便利店人間》)

--

--